导读:
进口风来了,刮得热烈而凶猛。这让蛰伏多年的进口品供应商看到浪潮背后的商机,多家进口品供应商巨头开始相继推出“进口品专区”模式。这也让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店老板的进口品意识不断飙升,并把打造进口专区提上日程。然,“你有需我有求”并没有达成想象中的一拍即合。意凯乳化设备小编认为,进口品在供应链等方面的“先天不足”让“进口品专区”仍处于试水阶段。
1供应商:寻找需求G点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上海长发丰源集团、广州和麦贺达及江苏士齐集团都相继推出了“进口品专区”模式,但在CS渠道的推进中并不成熟,目前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据和麦贺达总经理宫正介绍,和麦贺达从2013年开始在KA卖场和CS渠道推出的进口品专区,形式是店中店。
“我们将专区的品牌组合捆绑运营,一站式供应。大店直供,小店由当地代理商供货。消费者在我们的专区可以买到日化类的所有商品。”
但他坦言,推进以来,进口专区模式在KA渠道取得了良好的反馈,但在CS渠道却推进缓慢。
另一进口运营商巨头——上海长发丰源也面临类似状况,并将主战场调整为KA。
今年5月份推出“进口品专区”的士齐集团,较之上述二者在模式上差异较大,但同样面临着市场阻力。
据士齐集团销售总监侯大鹏介绍,士齐的专区模式类似于进口版的雅丽洁,不仅输出产品,更输出整店的形象改造,但士齐并不排斥(终端店销售)其他品牌。
跟和麦贺达和长发丰源比起来,士齐在品类上更侧重护肤。侯大鹏认为,护肤的强势恰恰是士齐打造进口专区的优势。
在市场调研中,他发现,虽然业内一直唱衰护肤,唱响品类引流。但在绝大部分化妆品店中,护肤仍占据主要销售份额,进口专区只有日用品或小品类是远远不够的,护肤的弱势也是长发丰源和和麦贺达专区模式在CS渠道受阻的原因之一。
但强势的护肤品牌组合并没有让士齐在推进中的阻力减少。侯大鹏表示,尽管绝大多数店老板都具有进口品意识,但让一个成熟的化妆品店改变风格,接受整店输出并不容易。
对于这些试水“进口品专区”的供应商而言,如何用最合理的模式和产品布局去找到日化店的潜在需求G点是当下最大的难题。
2终端店:呼唤“合适”货源
在上游供应商们艰难推进“进口品专区”的同时,困境中求变的化妆品店也在苦苦寻觅合适的货源。
但问题是,怎样才算“合适”的货源?
有渠道商分析,打造专区需要多个品牌和品类的优化组合。以一个中等面积的100平方米店为例,在中岛区打造一个10平方米的进口专区,大致需要5-8个品牌,过百个SKU。
在石家庄千彩秀冀国群看来,找到靠谱的货源是最大的难题。
首先,进口品进入中国的申报审核制度非常严格,很多在网上热卖的爆品其实在线下很难落地,多以水货、代购形式进入国内市场;还有一部分品牌处于对国内市场运营成本的考虑,将产品卖给中国经销商,走流通渠道。
这两种渠道的货源都不稳定,且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那么,如果货源可靠是不是就合适了?
别忘了,还有利润考量。
湖南壹美国际总经理李华东指出,部分以总代形式进入中国的进口品牌,在货源上相对可靠,但进入代理模式运作后,拿货折扣会比流通渠道高出三成左右,这无疑大大加剧了化妆品店的成本压力。
其次,由于审核备案程序繁琐,进口产品很容易出现缺货、断货的潜在风险。
同时,由于打造一个专区需要多个品类和品牌组合,在国内缺乏一站式满足的进口品供应商,这就需要找多家供应商来满足货品需求,这又进一步提高了采购难度。
盘锦董氏采购经理白利富就透露,董氏目前同三、四家进口品供应商同时洽谈中,为专区做供应链筹备。
凡此种种,其实不难总结出日化店对“合适”货源的偏好:货好、畅销还有利润,供应商最好还能提供一站式采购。
以这个标准去寻找货源,难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却依然无果。
针对这种供应链上的供需偏差。康缇邹本生认为,目前,整个行业都意识到“进口品专区”是趋势。但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终端店,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水阶段。
对于日化店而言:
- 一方面,他们受进口品潮驱动,将“进口品专区”纳入规划;
- 另一方面,他们对专区究竟如何打造,包括品牌和品类的组合,并没有定论,更无成熟的模式可借鉴。
上游同样是这种情况。加上进口品牌的“先天缺陷”:利润低、服务差、活动空间小。都让很多店老板处于纠结中。
但他指出,风口和趋势是挡不住的。随着国家对进口商品政策的逐步明朗,税收的下调。在不断的磨合中,“进口品专区”的供应链困局终将在磨合中走出困局。
转自:《洗涤化妆品周报》 李春蕾
整理:意凯乳化设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