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切向流过滤的发展起源于18世纪中期,下面由意凯乳化机为大家介绍一下!1748年,Schmidt用棉花胶膜或瑯膜分滤溶液,当施加一定压力时,溶液(水)透过膜,而蛋白质、胶体等物质则被截留下来,其过滤精度远远超过滤纸,于是他提出“超滤”一语;1896年,第一张人工超滤膜的问世标志着现代超滤的开始,它提出了分子量级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超滤技术的高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超滤技术趋于成熟。我国对该项技术研究较晚,20世纪70年代尚处于研究开始阶段,80年代末才进入工业化生产和应用阶段。
现代超滤多以切向流过滤的形式进行,超滤属于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去除液体中微粒、胶体、热原和各种有机物等杂质。超滤具有相态不变、无需加热,能量消耗低等特点,本节也将重点阐述切向流过滤技术。
切向流过滤简介
切向流过滤(Tangentialflowfiltration)是制药工艺中常用的一种过滤操作方式,广泛应用于澄清过滤、产物浓缩、除热原、除小分子杂质、脱盐和缓冲液置换等,图2.84是切向流过滤与常规过滤的原理比较。
图2.84常规过滤与切向流过滤
常规过滤(Normalflowfiltration,NFF)是指在压力的作用下,液体直接穿过滤膜进入下游,大的颗粒或分子则被截留在膜的上游或内部、小的颗粒或分子透过膜进入下游。在常规过滤操作方式下,液体的流动方向垂直于膜表面,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死端过滤”(Deadendfiltration)。常规过滤的应用包括澄清过滤、除菌过滤和除病毒过滤等。
切向流过滤的具体定义
切向流过滤是指液体的流动方向平行于膜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只有一部分的液体穿过滤膜进入下游,这种操作方式也被称之为“错流过滤”(Crossflowfiltration)。切向流在过滤过程中对膜包的表面进行不停的“冲刷”,有效缓解了大的颗粒和分子在膜上的堆积,这就使得该操作模式在很多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切向流过滤膜的孔径采用膜标定分子量(NMWL)来进行标定,比膜标定分子量大的颗粒将被截留。不同的超滤膜生产厂家,膜标定分子量的标准不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溶质的形状、可压缩性以及与溶液中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膜对溶质的截留性,因此,膜在截留大部分比其膜标定分子量大的溶质时,也会截留一部分比其膜标定分子量小的溶质。
图2.85典型的超滤系统示意图
过滤的分类
从滤膜的截留孔径进行分类,可以将过滤分为澄清过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等。将不同孔径的滤膜采用切向流的操作方式进行过滤,即可称之为切向流微滤和切向流超滤等。图2.85为典型的超滤系统示意图,该系统包括泵、膜与夹具、储罐、连接管件、阀门和压力表等。在切向流过滤系统中,用泵输送液体,当液体流过膜表面时,在压力的作用下一部分液体会透过膜流到下游,这样从流道的中间到膜表面产品浓度梯度逐渐增大;同样,在流道的进口到回流液的出口之间由于不断地有液体透过膜,所以也存在浓度梯度,如此循环下去,样品罐中产品的浓度会逐渐提高。
切向流过滤的早期应用
早期的切向流过滤主要应用于废水和污水处理,随着切向流过滤技术的发展,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饮料工业、乳品工业、生物医药、化工、中药制剂、临床医学、印染废水、食品工业废水处理、资源回收以及环境工程等各个领域。切向流过滤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
- 澄清,如分离细胞、细胞碎片(细胞收集、细胞去除);
- 浓缩,如产品浓缩,去除水或缓冲溶液;
- 脱盐;
- 缓冲溶液的置换,如色谱分离前后缓冲液体系的改变;
- 除热原,如中药注射剂的热原去除;
- 分离与纯化,如分离蛋白质、多肽、多糖、病毒、内毒素颗粒、核酸和抗体等。
图2.86是一个典型的切向流过滤操作步骤。
图2.86典型的切向流过滤操作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