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消费者最早接触氨基酸添加型护理品的概念,始于近些年网络上热炒的“氨基酸洗面奶”,意凯乳化机小编也有所耳闻。即便在氨基酸概念被阶段性热炒过后,市面上常见的氨基酸添加型护理品仍然由洗面奶品类独占鳌头。
不过,随着氨基酸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氨基酸添加型护理品正在朝着全品类方向发展。有业内人士预测这个发展周期也许不过五年,氨基酸国标检测的进一步完善或是决定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市场只见氨基酸洗面奶
顾名思义氨基酸添加型护理品,即成分表中有效添加一定含量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产品。
在2013年第38届广东国际美博会上,《化妆品 报》记者曾采访台湾某小众品牌,该品牌在美博会的展位上只用一款产品“打天下”,售价90元一支的氨基酸洗面奶辅以现场解说、试用等促销方式,在短时间内便聚集了不少人气。近年来氨基酸洗面奶在网上热卖和大受追捧也印证了其火爆程度。
据了解,氨基酸原料自上世纪90年代已开始在中国自产。北京日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婧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氨基酸在美发行业的应用力度最大,且直到现在氨基酸概念及其生产尚未进入成熟期。
之所以消费者看到的氨基酸概念型产品皆以洗面奶为主,王婧认为,这是由洗面奶的产品特性所决定的。目前洗面奶产品分为表面活性剂型和脂肪酸盐型。相较而言,脂肪酸盐主要见于一般皂类添加,而氨基酸洗面奶则属于表面活性剂型,它的PH值允许范围在4.0—8.5,偏弱酸性,这与人体肌肤特性更贴近。因此,氨基酸型洗面奶得以大行其道。
显然氨基酸应用于洗面奶品类顺应了消费者的诉求,但这不代表氨基酸只能应用于洗面奶品类。宁波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雷向本报记者介绍,应用于化妆品范围最广的一种氨基酸——胱氨酸的性能稳定,有效周期为3年,即便是半胱氨酸成分也有着1年的有效期。因此,“在对氨基酸完成脂类处理后,完全可以做到全品类添加。”
酵技术目前已经被国内氨基酸生产企业引进,“5年内,被摊平生产成本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将更多地出现在化妆品成分表中。”
全品类添加尚缺“国标”
既然可以做到氨基酸衍生物的全品类添加,且其成分性能集中于保湿和抗皱两大基础消费诉求,那么本土品牌中难寻氨基酸添加型护肤品就显得有些匪夷所思。
本报记者在走访市场时发现,目前氨基酸添加型护肤品多见于日系品牌。以资生堂旗下高端系列悦薇润白活肤乳为例,“3D氨基酸复合物”便是其主打卖点,100ml售价760元可谓价格不菲。从技术上可以做到全品类添加,在市场上又可以卖出不错的价钱,为何本土大多数品牌都缺席这一“盛宴”?
王雷认为,这与我国氨基酸行业国家标准翻定尚不到位有关。在人类已知的400多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中,有约1/10 (即40余种)氨基酸产品在欧美都有着相关检测标准,而在我国目前有国家标准的仅有五六种。据了解,我国目前从事氨基酸原料制造的规模型公司约有3至5家,其市场容量约为10亿元,其中 96%的氨基酸产能被出□至国外。“造成大量产能外销的根本原因,就是QS检测标准缺位。”在2013年 5月,国内氨基酸牵头企业向国家卫生部提出的行业检测标准报批立项申请中,卫生部的回复意见仍是“不予立项”。
发酵技术或拉低氨基酸“身价”
虽然目前氨基酸行业还处在国家标准缺失的尴尬处境,但王雷认为,国家标准每3年报批一次,随着氨基酸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氨基酸应用市场的逐渐扩大,相关国家标准终会设立并完善。而要让氨基酸添加型护肤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原材料价格下降是主要条件。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我国以化学合成法为主的氨基酸合成技术目前还相对落后,其中化学原料比例较高,这进一步拉高了原材料价格。在欧美和日本等地区,采用的是以粮食作物等为主要原料的发酵法。王雷表示,发酵技术目前已经被国内氨基酸生产企业引进,“5年内,被摊平生产成本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将更多地出现在化妆品成分表中。”
研究员王婧同时认为,虽然脂类氨基酸的价格成本是氨基酸原料价格的10倍以上,但工业化生产之后这一价格可以大幅下降,“国内化妆品企业完全可以大规模应用这一成分到保湿、抗衰产品中。目前,国内氨基酸行业的供货价格在15万元/吨左右。
转自《化妆品报》